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的殷切要求,极大鼓舞和振奋着全国广大高校师生。
作物学科薯类团队长期服务于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以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以薯类团队为支撑的“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正式授牌后,以王西瑶教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和作物学科研究生组成的师生团队长期入住布拖县特木里镇,以马铃薯产业服务为主,开始“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小院+贫困户”的特困山区技术推广新模式,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四零服务”,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又获批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三部门支持建设科技小院。
团队以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为平台,依托8188cc威尼斯游戏“双一流”作物学科优势,实现以研究生为中坚力量的长期入住生产一线服务模式,导师作为总设计师,研究生作为落实工作和协调各方的枢纽,与当地基层农技人员相配合,将科技小院有条不紊地运行。2018年至2023年团队80余名师生先后前往布拖县开展扶贫工作,累计服务时长1476余天,长期入驻研究生已达37人,撰写工作日志10548篇,累计421余万字,形成了“乌洋芋”等资源生产调研报告、马铃薯大棚标准化生产手册、马铃薯晚疫病无人机统防统治建议书等书面文件和意见50余篇。指导建立凉山州当地马铃薯产业合作基地,协助创办农民夜校,依托“技能培训”为马铃薯产业“造血”,在小金、西昌、昭觉、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拖觉、店子、美撒、补尔、莫此、飞普等地集中培训121次,现场技术指导756次,生产调研58次,提供马铃薯等作物栽培手册2000余份,总计培养马铃薯本土人才1200余人次。开展省级现场示范会10余次,州级现场示范会30余次。指导建立基地5个,引进新品种12个、新技术10余项,新模式2套,与马铃薯企业合作申报获得产业项目3项。通过直接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现已实现带动每户规范种植优质马铃薯3亩以上,并使得每户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并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50户增产增收。有效改善布拖县马铃薯产业技术落后情况,突出马铃薯产业优势,加速推动布拖县马铃薯产业持续良好快速发展。
作为团队带头人,王西瑶教授不仅身体力行地投入脱贫攻坚战,而且以贫困山区作为自己培养人才的背景和大舞台,“我的很多学生都在一线扎根,吃得了苦,能发现真问题,当他们再投身到实验室里,精神状态和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知道农村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王西瑶说,“坚守一线,学农、爱农,将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融入到一起才接地气、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