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188cc威尼斯游戏王学贵教授团队在草地贪夜蛾抗性机制和抗性治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8.025)和生理学领域的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中科院二区TOP期刊,影响因子4.755)。
草地贪夜蛾作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因其强大的迁徙能力、繁殖能力和逆境耐受能力,对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课题组通过构建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感品系,采用昆虫两性生命表研究比较了两者的相关生命参数及卵黄原蛋白含量和表达等。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在发育时间、平均寿命、成虫产卵期等明显延长,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繁殖率、单雌产卵量等明显增加。该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Physiology》(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hys.2023.1155455)(第一作者,Ali Hasnain2019级农药学硕士研究生)。同时监测了四川省草地贪夜蛾常年发生区、偶发区等主要地理种群对常规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从增效剂、解毒代谢酶活性及靶基因、解毒代谢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等去探究了抗性机制,明确了P450酶活的增强,P450基因CYP305A1、CYP49A1和靶基因Ryr基因的过表达是导致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hys.2023.1180655)(第一作者,陈慧淋,2022级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硕士研究生)。
针对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问题,课题组创制了环境友好型搭载siRNA和具有异于传统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结构的环丙氨嗪的纳米农药,通过沉默几丁质合酶基因,并竞争结合几丁质合酶的活性位点,双向抑制靶标害虫几丁质的合成,提高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该研究不仅改良了siRNA合成手段,降低了RNA的合成成本,提高siRNA在农业害虫防治方面的潜力,同时提高纳米递送技术提高siRNA的稳定性,增加了靶向农业害虫靶标的沉积量。研究内容以“Eco-friendly deacetylated chitosan base siRNA biological-nanopesticide loading cyromazine for efficiently controllingSpodoptera frugiperda”为题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期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3.124575)(第一作者,贡常委,2021级农药学博士研究生),该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王学贵教授为以上论文的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了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SY0034)资助。